王向民
调教直播
政治学理论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史
同时亦是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上海社联公示了第十七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名单,我院共有五位教师上榜,我院将陆续介绍各位获奖教师,今日推介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论文类)获得者王向民教授。

王向民教授此次获奖成果原为2023年9月发表于《学海》第4期的文章(本公众号亦曾全文转载),当年便被中国社会科学⽂摘2023年第12期与⼈⼤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23年第11期全⽂转载,被《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转载,并入选2023年度最受政治学人认可的学术文章,于隔年入选第二届江苏“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政治学人”公众号亦曾推介此文。
以“建制性概念”为视角综合评述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将其建构为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
本次成果以中国政治学近年来前沿成果为材料,以“建制性概念”对标国家战略中的标识性概念,通过概括和提炼建制性概念,并将之纳入中国政治知识体系,实现新时代党的理论知识创新。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一系列旨在描述与解释中国经验的建制性概念。将这些概念纳入一张知识地图,既有助于厘定既有概念,也有助于建构新概念、赋予其理论意涵与定位。从五个方面而言,近年来建制性概念形成了知识地图:(1)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现代转化;(2)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权力结构;(3)经验中国的发掘与描述;(4)世界政治学;(5)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两个路向,即历史政治学与田野政治学。论文认为,中国政治学内在转向的建制性概念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愿景到经验的第一步,但仍需要在反思与诘难中补充、修订、增删甚至替换,有些领域仍有待发展出建制性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政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形式建构之后,开始了知识生产意义上的再出发。这一研究成果既是对中国政治学前沿研究的提炼与推进,也从微观视角回应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党在新时代的知识谱系与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

王向民教授过去在《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项目开题论证会上发言
王向民教授长期关注中国政治学学科史,本次成果系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 (项目号:19ZDA133)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关注“现代中国的政治知识建构”,以“政治学史”为学术符号进行中西方现代国家的转型研究,试图从学科建制与知识内容两个方向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知识建构进行领域性开拓。他时常强调中国研究要从中国自身政治传统与实践出发,而非单纯移植西方范式。他在研究中提出“回到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之警语,反思政治学在中国的概念体系与方法论依赖,探讨中国古代政治传统如何在现代政治学框架中被重新理解,倡导对经验研究方法进行现象学和语言分析的结合。他对政治学的方法论界限亦保持敏感,强调中国学者应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既关心学科自我定位与知识生产的理论层面,也关注中国政治实践的经验研究,力图在方法论和概念层面为中国政治学开辟独立道路。

过去这段时间,王向民教授学术写作笔耕不缀,年年多有产出且常受各方关注,成果亦备受肯定。2023年时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之邀,撰写学科年度报告《202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政治学》,在报告中谈“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学”。2024年,《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官微阅读量达到2万多人次,入选“2024年度最受政治学人关注的政治学学术文章”,与博士王钰鹏合著之论文《政治教育与政治知识生产: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另一起源》亦获《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并于同年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王向民教授的多篇文章,本公众号都曾全文转载:《学科自主的深入:2021年中国政治学年度综述》《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回到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政治学史研究的概念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及其建构:政治的知识化与政治知识的结构论析》。

王向民教授过去在北京大学“第五届治理现代化论坛”上发言
王向民教授不仅专注于自身研究,笔头之余也十分重视将个人学术理念与研究成果同更广泛的学界群体分享。自微末之处开始,他经常通过学术讲座、课程教学、工作坊、研讨会、大型论坛等形式,与同行和学子展开深入交流,力求在互动中推动政治学知识的共同生成与传播。
除此以外,王向民教授还开设暑期通识课程《调研中国》,旨在于校园教学之外,探素一条新的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路径,让更多同学能与真实的世界链接,从现实中获得写作和研究的力量。
自2022年为学子在暑期训练营中线上授课开始,王向民教授累年投身南风窗杂志社创办的公益项目——调研中国,深度参与项目课程,帮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并使其转化为面向全校本科生选修之暑期通识课程。2023年,课程不仅得到了《澎湃新闻》的关注采访,《第一财经》亦曾用整版版面(2023年7月18日A12)深入报道课程,并专访王向民教授。2024年,他持续参与项目授课,为学子开设讲座,与媒体和深圳大学合办“以调研作为方法研讨会”。《环球财经》以《提问田野,追踪一场秦岭深处的“新文科”教学实验:记调教直播 教授王向民的<调研中国>通识选修课》为题做了长篇报道,学生成果(她是高山亦是溪流/永不熄灭的火焰)亦发布于《澎湃新闻》。2025年他带领学子们,将两年暑期课程的成果以《叩问田野:“新文科”视野下的一次教学实验》为题,通过课程展形式搬入学校图书馆展厅,引领观众穿透表象,触摸社会肌理的温度。展览亦曾受《青年报·青春上海》报道。他曾在采访中提及,希望能将自己在学术之外的经验和观察纳入课程中。这样的课程才能够弥补课堂上相对单一的理论研究,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实地的调研和创作中。目前,由前两年课程成果为基础的文集《留坝在野:一场教学实验》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付梓。
由此亦可见,王向民教授始终践行其“田野观察”理念,立足中国大地与政治实践,在田野中思考理论,在理论中关照田野,从微处见大势,以细节映理论,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语),这既滋养了他的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理论思考,又反思了现实生活经验,同时,又实现了实践育人。
王向民教授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审慎的学问,一头承继着人文的价值判断,一头连缀着社会科学的经验实在,研究者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间进行不断地平衡与反思……让研究者用文字‘造房子’”。
过往课程现地合照
编辑|吴宗晏

